若未命名,便以爱为名|《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贰十二世纪
VOL 4
Call Me by Your Name
导演: 卢卡·瓜达尼诺
编剧: 詹姆斯·伊沃里 / 安德列‧艾席蒙
主演: 艾米·汉莫 / 蒂莫西·柴勒梅德 / 迈克尔·斯图巴 / 阿蜜拉·卡萨 / 艾斯特·加莱尔
出品: 美国 / 意大利
首映: 2017-11-24(美国)
片长: 132分钟
17岁的盛夏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欲望三部曲”的终章(前两部为《我是爱》、《假日惊情》)。
作为爱情片,电影针对涉及性的镜头的处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甚至会让人感觉情感爆发时的“无力”。
这是瓜达尼诺有意而为之,他不希望片中有明确的性爱场面,并尝试避免落入爱情电影的窠臼,例如情侣的交往必须被强制放入一个两难境地然后迫使其进行虐心的选择。
他为此解释道:“我希望观众能完全依赖这些人情感游历及感受初恋…创作有力的共同性对于我来说是重要的,因为电影的整体想法就是对方让你变得美丽——启发你、提升你。”
▲卢卡·瓜达尼诺
身为一位卓越的感官大师,瓜达尼诺在“欲望三部曲”中大量调度感官意象是他饱受赞誉的关键。
从采光到调色,他努力把传达“欲望”的视觉环境校准到最优,以使得每一个视觉对象都伴随着期待而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同时又压抑了一个火热的灵魂。
食物是欲望常见的视觉标识。
在瓜导看来,感官的愉悦与食物永远不会分开,因为除了填饱肚子,食物还蕴含大量表意的可能性。
例如:
《假日惊情》中,某个夏日的早晨,哈利霸占了厨房,准备做一份盐皮烤鱼。只见他娴熟的把活鱼拍在砧板上,一刀利索地从腹部划去,蛮横得扯出鱼肠鱼脑。这场生猛的厨房戏加上之后哈利带玛丽安品尝意大利乡民自制的乳清奶酪的桥段,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而是哈利诱惑玛丽安并试图与她旧情复燃的催化剂。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餐桌戏就更是数不胜数了。这不仅能打破人物对话的呆板,餐桌上的一些小动作里也参杂了很多情色的意味。
奥利弗看到流出蛋黄的流心鸡蛋,他贪婪得吮吸起来,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大好食欲,另一方面他的率真与可爱立刻抓住了埃里奥的心。
不光是鸡蛋,瓜导也给予了水果大量镜头,它们要么组成了静态的空镜头,要么在埃里奥与奥利弗之间还搭建了一座欲望的桥梁。
最出彩的莫过于那只成熟的蜜桃了。
当埃里奥用手戳破桃子,让果汁肆意流到自己身上,同熟桃自慰,瓜导把镜头定格于少年的脸庞,详尽描刻了欲望与羞耻的碰撞,随后奥利弗又将干渍的果汁舔干净,情趣十足又不低俗。
事实上,瓜导本想将这段桃戏给删除,他认为这一幕是对“性冲动和荷尔蒙”的过度阐释。
幸得在编剧伊沃里的坚持下,说服了瓜导和甜茶,才将这段表达少年“过剩性能量”的高光段落得以保留。
在这部宛若明信片般的电影中,给大家留下最大的映象或许就是纯净。
而一直以色调而闻名的瓜达尼诺,也通过颜色的呈现,让这一份纯净愈发浓郁。
从绿油油的草地到墙上苍翠的爬山虎,夏天的燥热在青、绿为主色调的画面中袭来。
为了营造出一个舒适的观影体验,瓜导本打算在拍摄中尽可能全部使用自然光,但天气并不允许他们这么做,因为33天的拍摄日程中有28天都在下雨。
但为了让角色的塑造更具可信度,影片仍保留了利用自然光的镜头,于是在蔚蓝的天空下,人与自然才产生了更和谐的张力。
那个蝉鸣的午后,十七岁的埃里奥,将这一份夏日的纯净推向了极致。
水
从最初对性,对感情的懵懂,到尝试,再到接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埃里奥对待两份感情的态度非常值得去探讨。
在我看来,埃里奥对邻家的法国少女玛奇娅同样充满情意,除却肉体层面的交流外,埃里奥愿意和她分享生活点滴。
但在奥利弗身边,埃里奥是处于完全放空的状态,利益、性别、信仰,一切认知都失去了意义。充盈在二人中间的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情欲。
至于为什么说奥利弗和埃里奥之间的爱情是由原始欲望支配所驱动的,影片中给予了一个暗示——水。
无论是一起游泳,还是去加达湖,又或是后面一起去旅行,水作为介质对两人的感情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泰勒斯的“水原说”也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因为它开始从本质事物上去思考问题,摒弃了以往的宗教观念。
▲泰勒斯
这是一个潜在的作者表达:埃里奥和奥利弗之间的情感就是人间最纯粹的感情,不含杂质,没有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
对于埃里奥而言,这个十七岁的盛夏便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成长经历。
他真正享受到了青春和奥利弗带给他的快乐,就如同父亲所说的:“心和身体仅有这一次属于你自己”。
那么在和玛奇娅交往时,埃里奥会遵循世俗框定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扮演一个“拥有着雄性生理机能”并“贴上男性标签”的“男人”。而在奥利弗身边,他变成了一个“人”,一个恢复了动物本能同时保留了人类文明印记的人。
所以埃里奥会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那些碎碎念,他在乎他,他想接近他,他想每时每刻拥有他,他以他的名字呼唤他。
至于那只被指尖掐破毛茸茸的果皮的蜜桃,就是长期受制于社会两性论、二元论的埃里奥突破自我、认识本我的外化。
大卫王之星
这里还得聊一个细节,就是奥利弗和埃里奥的身份——犹太人。
这层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实际上却在片中激荡起一股暗流,旁敲侧击地将两人“撮合”到一起。
奥利弗从出场开始胸前就一直佩戴着“Star of David”(大卫王之心)的项链,这是犹太人的标志,更是身份的象征。
可以注意到,故事推进到中段时,埃里奥也开始戴上 “大卫之星”了。大概只是纯粹觉得好看,或者他这样做是故意给奥利弗留下印象。无论如何,这个细节一定带有导演的作者表达。
往大了说,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欧洲与美国对于“性”的不同开放程度以及对LGBT人群的包容度。往小了说,就是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埃里奥的父母的开明等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
在嗅到儿子和奥利弗之间有不寻常的味道后,他们既没有阻拦也没有鼓励。而是将这一切交由埃里奥自己做决定。颠覆了我们普遍在作品中看到的犹太家庭大家长式的刻板印象。
奥利弗则没那么幸运,我们能从片尾奥利弗在电话那头说“你是如此幸运……”,以及他要结婚的消息推测出他的父母应该是符合刻板认知的大家长。
与此同时,瓜导还把故事的发生年份从1987年改成1983年。他认为:“至少在意大利,所有70年代的伟大事物都停止运作。”而且片中角色“还未受到80年代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的侵扰”。
他口中的“侵扰”指的就是艾滋病毒的发现和被病毒席卷的美国。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奥利弗始终与埃里奥保持着距离,当年即使是自由派美国学者也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的。
影片接近尾声时,埃里奥的父母为他们预订了城里最好的酒店,说是给两人的“礼物”。
这种开放的教育方式,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都有点大胆到离谱,这也是瓜导实现了不让作品落入爱情片窠臼的诺言,埃里奥没有陷入两难境地,在奥利弗和玛奇亚之间,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果断的选择了前者。
love is love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汇集了所有爱情片中美好的元素,但它最大优点是从容。
它没有站在某个角度,或某个立场,成为某个群体的发声筒。
当然我不是说为某种群体发声不好,而是如果每一部涉及铭感话题的电影都带有强烈目的性,那么电影很容易沦为一个工具。
尽管其确实对同性之爱有着重刻画,但瓜达尼诺只是把摄影机静静地架在一旁,记录了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的盛夏,一个少年情窦初开的胆怯与焦虑,一个青年暗恋时的小心翼翼。
当然,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也属实不能避开其余同性题材的电影,因为正是有了那些优秀的作品前赴后继,才催生出如今这样一部从容的电影。
远一些,1995年《心之全蚀》中诗人兰波与魏尔伦数不清道不明的感情;1997年《王尔德》里王尔德为自己辩解:"这是一种深沉的、心灵上的爱,它纯洁得几近完美。然而在这个世纪,这种爱被误解了…"
近一些,2013年的《杀死汝爱》中也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中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和卢西安·卡尔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电影往往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其他情节,属于同性恋群体的正面描写其实不多。
而真正聚焦到后者且造成极大影响力的院线片,还得算2005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
▲《断背山》剧照
《断背山》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因为它是第一部撕下同性爱情的晦涩面纱,同时得到了主流奖项认可的电影。
李安说:“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他自己是一个戏剧家,底线是爱情故事。”
由此可见,李安看重的恰恰是可以大力宣扬并万无一失的普世价值观:爱是可以跨越文化的,同样可以跨越性别。
因此,我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内核与《断背山》一脉相承。
片尾埃里奥父亲那番被《纽约客》评价为“奥斯卡糖浆”的一席话更是将整部影片提升了一个档次。
这听起来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它也适用于每个观看这部电影的人。
没有反转狗血抓马,没有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一切恰到好处的从容让这些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成为瓜达尼诺口中“欲望新生概念的美丽,公允且不偏激。”
参考:
[1]卢卡·瓜达尼诺的“欲望三部曲”:《我是爱》、《假日惊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ZzzBeatris,豆瓣
[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够尖锐却足够浪漫,PULCHRA,企鹅号,2020年
相关阅读
贰十二世纪